查看原文
其他

点燃式的教育-儿童哲学课听课记录

俞鸿瑛 安仁通识 2024-01-09


自2018年初开始,在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我在朝阳二小四年级开始进行儿童哲学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以下是俞鸿瑛、李燕老师在朝阳二小的听课与观察记录。


时间:2018.3.27

地点:常州市朝阳新村第二小学四(2)班

课程介绍:关于“概念”,一共要上四节课,这是第一节课,要让学生区分概念中的“符号”与“含义”。这是培养严谨、清晰的逻辑思维的基础。



首先是回顾上节课:上节课的主题是哲学家的秘密武器。就是四个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真的是这样吗?哲学家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永远在追问。牛顿之前的许多科学家是炼金术士。

安仁:我们这节课的问题是:名字是什么?先确定了“是什么”之后,才能问“为什么”“怎么样”“真的是这样吗”。否则思维就会陷入混乱。

四年级的孩子回答“名字就是代号”。

安仁用PPT给孩子出示一个词:沙发。

安仁说:“看到这个代号我们就能想到……”然后学生接着说“软软的”“可以坐的东西”。

我的观察-俞鸿瑛:

所以,这是我们对名字最初级的看法,那就是每一个名字后面对应着一样事物,看到这个名字就能让我们想到那样事物。当然事实上,不仅仅是看到“沙发”这个“名字”会让我们想到对应的事物沙发,能让我们联想到沙发这样事物的“名字”绝不仅仅限于“沙发”这两个字。当我们看到毛绒绒的厚实的坐垫,我们也会想起“沙发”的概念,说它像沙发一样柔软。再譬如,狐狸看到金黄的麦浪,就想到小王子金色的头发,想到小王子。

接着,安仁让孩子做一个游戏,屏幕上出现了大概五十个“沙发”,要求孩子一口气将沙发念五十遍。然后让他们说感觉。

第一个孩子说:我快断气了。

安仁:没有其他的感觉了吗?如果你没有别的感觉说明你没有念完。

孩子坚持说:我念完了。

安仁平静又肯定地回他两个字“没有”。我想如果安仁和孩子吵架应该很好玩。

孩子2:念到最后已经不知道念的是什么了,好像已经念成“发沙”了。

这时安仁还不忘对第一个孩子说“你没有这种感觉。”

生3:念到一半看不清字了,有点晕了,看到这么长串的字想一会儿才能想起来这两个字指的是是沙发这样东西。

生4:好像不认识这两个字了。很累。

生5:感觉字在跳舞似的。

生6:舌头在打架。

安仁总结:根据各位的发言,你们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身体的反应,舌头打结、口干舌燥之类的。二是心理、大脑的反应:不认识这两个字了,好奇怪呀,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有谁产生了这种感觉?

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安仁:身体的感觉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要讨论一下心理的反应:“不认识这两个字了”,各位想一想,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读得次数太多了,就不认识这两个字了。

安仁:如果你的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你学生字的时候,就不能读得次数太多,不然最后会导致本来认识的字也不认识了。或者老师要惩罚某位不写作业的同学抄生字五百遍,那最后可能这个同学就不认识这些字了。但是我们要追问:为什么读或者抄得次数太多,就不认识这个字了?

生:一口气读完,神经混乱了。顺口读下去了。

安仁追问:为什么顺口读下去就会神经混乱了呢?

生:看多了就感觉那两个字越来越怪,就不认识了。

安仁:当你想到这一点时,你还要像哲学家一样想一想:为什么字看多了就会变怪?

生:因为人有惯性思维。

安仁:还是没有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人有惯性思维,就会导致读得次数多了,就不认识这两个字了。

生:看多了好像有影子了,重叠了。

生:因为读这两个字的人一直想一直想,刹不住车,就不认识字了。

安仁:如果你的说法成立的话,那哲学家就是最傻的人了,因为他就是一直想一直想,刹不住车。如果你想确认你的想法,你还要想想:读的人是不是确实在想?如果是,那他在怎么想,还有,为什么这样想会导致他不认识字。

我的观察-俞鸿瑛:

这段对话似乎并没有回答清楚这个问题,接下来观看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问小妖宝葫芦有什么本事,以及孙悟空假装者行孙被宝葫芦吸进去的视频。【安仁:后面的讨论会回到这个问题。这段《西游记》的材料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与区分概念中的“符号与含义”】

举手得到允许才能说话,强调规则。上课强调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是必要的必须的,为了使对话能够继续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听清看清整个对话过程以及参与进这个课堂对话,那么一定需要存在一个人人需要遵守的对话规则,包括老师也同样要遵守。

课堂上,一个孩子因为急于发言,在未得到允许的情况而被禁止再次发言。我在想如果这个孩子在被禁止发言以后还是特别想发言想交流,如果他依然不顾发言规则大声直接说出他的答案会怎么样呢?安仁老师会怎么做呢?【安仁:我会告诉他:他的答案被忽略了。即使他的答案是正确的。】

并且我看到,其他孩子后来在举手时也有一边举手一边说话的情况,安仁老师又制止了一个,但是没有全程全部禁止所有违反规则的孩子。【安仁:人太多,脑袋里还要想着整节课的逻辑线索,分析学生的发言,顾不过来了-这也是值得讨论的哲学问题-规则能达到的正义与规则执行所能达到的正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等。】

回到课堂,交流:宝葫芦有什么功能?

生:葫芦里装了人,人会在里面化成水。

生:把葫芦盖子打开,喊一声人的名字,只要答应一声,人就会被装进去。

学生说的都是宝葫芦的功能的一部分。

安仁汇总学生的答案,总结宝葫芦的功能,要求孩子记住它的功能。

安仁:都是同一个人,为什么都会被吸进去?

生:因为孙悟空答应了,所以被装进去了。

安仁:可是“者行孙”是个假名字啊。(学生被问住)

生:因为妖怪心里想把他装进去,所以能装进去。

安仁:有人有反对意见吗?

生:因为葫芦口子对着孙悟空,虽然喊的是假名字,可是孙悟空答应了,所以被装进去了。

安仁:孙悟空回答的是什么?

生:“你外公在此”。

安仁:这句话代表什么?

和孩子们解释说明“承认了这是他的名字。”

安仁:也就是说无论是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能不能装进去和妖怪心里想装谁没有关系。

生:宝葫芦是宝葫芦。

展示西游记原文。强调“不管名字真假,只要答应,就能被装进去”。

孩子问:那么妖怪自己答应一声也会装进去吗?

安仁:是的。

安仁:回到课堂开头的问题,开始我们一想到沙发,就想到软软的能坐的东西,读了很多遍却不认识了,为什么呢?因为“沙发”有两个意思,一是这两个字,一是这两个字代表的含义或事物。当你念很多遍时,很容易导致你把注意力放在这两个字的读音上以及字形上,进而让你暂时忘记了它的含义,就好像不认识它了。

沙发、桌子,粉笔都只是一个事物的代号,这些代号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代号本身不是粉笔,但是它的代号是粉笔。

生:这个东西也不是只能叫粉笔,你也可以叫它鼠标、手机都可以。

安仁:那么鼠标、手机、粉笔要代表这样东西(指手中的粉笔),哪一个代号是真的呢?

生异口同声:粉笔。

安仁:你确定吗?

生(改口):都可以。

安仁:那么就是说三个代号都是真的?

生:不真不假。

安仁:说说理由。

生:我们说是你说不是,我们说不是你说是,我们搞昏了。

(哈哈哈,这个男孩子很可爱,几次发言一边说话一边加手势,哲学课真是烧脑,我也混乱了)

安仁:你是说无论你们说什么,我总是反对你们的意见,所以你们被搞昏头了。那么你们觉得防止被我搞昏头的方式什么呢?

生:不说。

安仁:不说就永远搞不清楚问题啊。你们要说过我。

生:你认为是真的就是真的,你认为是假的就是假的。粉笔只是一个被使用的东西,它原来肯定是没有代号的,人们只是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而已。如果我们回到远古时代,我们也可以给它起名字,也可以叫它“鼠标”啊。

(这个小姑娘回答的很棒啊。感觉顺利打入关于名字这个哲学话题的“内部”了。)

安仁:非常好,你说到了代号的起源问题。(敲黑板,重点来了)可能一开始,万事万物都是没有名字。人们为了方便就给它起了这个代号。那么这个代号,大家认为是真的那么就是真的,大家认为是假的那么就是假的。如果“粉笔”代表的是四条腿偷吃东西的那种动物,并且大家都这么认为,那么当说起“粉笔”的时候,大家就会想起四条腿偷吃东西的动物。如果用“粉笔”来代表老鼠了,那么当我说“请给我一只粉笔”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我怕粉笔,粉笔会咬我”。

(后面又提到了粉笔名字的含义以及水笔、笔袋的问题,录音不是很清楚)

生:古人用树枝在沙地写字,那么树枝也是笔吗?

安仁:今天我们讨论的什么是代号,至于代号代表的是什么是下节课的问题。最后请大家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像宝葫芦这样的东西,只要你称呼它的代号,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它都会有反应?

(老实说,一开始我真的没有听明白这个问题,一个小女孩瞬间举手了)

生:大名和小名,妈妈叫我我都会答应。或者我告诉妈妈一个新的名字,她叫我这个新名字我也会答应。

安仁:人就像宝葫芦一样。

生:机器扫地人。

安仁:它确认的是垃圾的代号还是什么?(听不清录音)

生:没素质的人。

安仁:你的意思是那种给别人起侮辱性外号的人。

生:放在煤气灶上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只要叫它加热就会加热。

安仁:电脑和手机也是这样的东西,你给它指令它就会反应。

铃声响起。



评论-俞鸿瑛

1、哲学课问题意识是非常清楚的。这节课我们要讨论什么话题,以及在整节课讨论过程中孩子们说到一些其他的话题时安仁老师多次说明“我们这节课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名字”“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是以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也是时时在帮助孩子理清此问题和彼问题的界限,一旦发现脱离界限,安仁老师会选择中断、停止,而是将讨论的话题只限于应该讨论的部分。【安仁:建立讨论的规范,是因为这个课程的性质和这节课的内容决定的。因为这个系列是西方哲学部分,强调的是理性思维,而这节课又要强调理性思维的清晰性,所以要引导学生遵循思维规范。但课程的整体设计是要保证思维的开放和严谨。】

2、 师生的对话互动是哲学课堂的主要推进方式。老师的提问、追问决定课堂的走向。安仁老师对于所讨论话题的深刻认识和哲学素养,是我们无法将哲学课搬回自己课堂的终极原因。而这也是安仁老师的独门武器。我突然想起今天读书会时提到的苏氏名言:“应该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是学校教科书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对于安仁来说,他就是课程。所以,老师的高度越高,他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课堂才会更自由,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的对话的自由以及思想的自由。因为知识本应是没有框架的,精神本应是没有边界的。而没有“知识”,是不敢也无法开放自己的课堂的。

3、李老师提到的安仁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我也深深地在课堂上感觉到。他对每一个孩子发言的倾听,目光的注视,我知道那是出于安仁老师和人对话交流的习惯。一个人内心坚持的认为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内心的公平正义的东西是一定不会屈服于任何条件、任何情形和任何环境的。所以无论是和我们成人交谈还是和孩子交谈,我所看到的安仁都是遵循着平等和尊重而来的。

4、关于课堂纪律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当然有一些所谓的保持学生专注力的方式,我们曾经那么爱使用小红花,小星星,棒棒棒你真棒之类的,我无法想象在哲学的课堂里存在这样的教育手段。所以我愿意相信,安仁老师的哲学课堂,如李老师所说,顺其自然,不争不抢,无欲无求,轻松自由。我试着去解读安仁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我在这里”“你来吗”的这种状态,我觉得也许只是在等待孩子们对哲学课堂产生兴趣——每一节课都是吸引孩子喜欢上哲学的一次实验一次冒险一次旅程,这节课十个孩子喜欢了,下节课又有二十个孩子喜欢了,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和发现,甚至可能一部分孩子只是体验到了40分钟内的某一部分内容,安仁老师看起来并不着急,也许孩子一旦发现一旦体验一旦享受到某种精神的愉悦或者思考的愉悦,就会永久爱上哲学课。不要过度地去矫正过度地去激励,甚至安仁老师根本就没有要求学生全程专心致志,或许只是不想让哲学课变成孩子们的负担——在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之前,不想让哲学变成还没喜欢已经厌烦的东西。教学真正有效的前提应该是,让孩子身心快乐,身心放松,内心感觉安全。

评论-李燕

1、课堂的结构非常清晰,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讨论、思辨,最后是对本节课的总结。

2、安仁老师的倾听能力是非常强的,倾听时非常专注,目光如炬。并且能够对孩子的回答及时反馈。你的定力,梳理能力,是我们达不到的。

3、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不是我们平常课堂上的伪尊重伪信赖。而这种信赖让孩子拥有放松的状态,没有压力,是进行对话的基础,容易产生智慧。

4、安仁老师的整堂课展现出来的教育方式是点燃式的教育,就是有那种“我在这里学生在那里”的感觉。顺其自然。不争不抢,无欲无求,比较松弛。然而我们世俗的想法是想要更好的提高效率,学生的参与率更大,单位时间的效率也能更高。如何让孩子更好的遵守规则,能不能多一些“仪式”,比如上课的仪式。

5、记录孩子的发言,可以及时板书,积累梳理。关于沙发念多了学生的回答比较丰富,可以将关键词板书。每节课课后在听录音整理工作量比较大。

6、进行苏格拉底的启发和讨论可能适合小班化,适合求知欲和精神集中的孩子。从组织上仪式上辅助工具上提高大班化的教育效果。

7、PPT字号大一些,能全屏展示。


往期相关文章:

从知识到智慧|做一个知无知者(一)

从知识到智慧|做一个知无知者(二)

从知识到智慧|做一个知无知者(三)

 证明不了“我是我”的五.四班

要思考“本性”才能确定“我是我”的五.一班

像哲学家一样对话和思考 | 少儿哲学启蒙

像哲学家一样对话和思考(下)|少儿哲学启蒙

像哲学家一样对话和思考-3——自由生命的感通 

像哲学家一样对话和思考-4——哲学家的四个问题|少儿哲学启蒙

张安仁

     zhanganren


苏州半书房 安仁少儿哲学工作室

做仁智并举的教育

做有趣有料的课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